八月:最近看书的一个感受

咕咚 于 2021-08-31 发布

2021/08/27 中关村

每月末,我会整理发布这个月的一些思考总结,内容包括互联网、个人成长、职场等话题。

最近看书的一个感受

成为时代“弄潮儿”的人都有一个特点:能更早的发现未来的趋势,并坚决的采取行动。

另外,前段时间看到一段分享:

“凭什么一个创业公司可以以很小的团队,在很短的时间,用很少的资源崛起。以前的人都没这些人聪明吗?显然不是。这是因为创业公司发现了趋势,找到了变化。因为这些变化是新出来的,所以以前的商业虽然有能力,有资源,但难以未卜先知。新的趋势就像山脉的崛起,将原来严丝合缝的商业逻辑撑开,出现了新的商业路径。” from 一个人公司

这里可以举几个趋势相关的例子。腾讯看到互联网趋势后,察觉到了线上交流的趋势,先做了QQ,后做了微信;阿里的创始人马云,来自中国最具市场活力的浙江,然后在90年代末,通过美国之行,观察到未来网络购物的趋势,做了线上购物,然后成就了阿里帝国。

这两个算有点久远,还有一个比较近的巨头公司:字节跳动。

张一鸣在 2012 年开始做今日头条,当时,他清晰的判断到,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,可以更好的利用人工智能做信息分发。因为相比 PC,手机可以更方便的采集到用户信息,有了详细的用户参数,用户画像就会更准确,千人千面的推荐也就可以做到更精确,最终做到了对传统新闻 APP 的降维打击。

同时,在商业化方面,只要获得了移动互联网入口,移动广告的市场足够大,利用人工智能做广告分发,效率更高,体验更好,最终在趋势的推动下,一步步成为世界巨头。

写代码

作为一个一线工程师,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写代码,然后实现效果,做熟练后会很容易的觉得,做出一个东西很容易。

殊不知,在写代码时,你看到的设计图、交互图,包括这个产品的设计初衷这些东西,都需要其他人完成,在你看到最终的高保真图时,这后面发生了多少你能力之外的事。

基于此,有时会觉得做一个东西很容易,因为那是站到一个开发者的角度,看到的并不是全貌,实际上到最后,事情成不成,跟开发人员确实有关系,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关系。

以此类推,其他的职业,也大都是如此。

为了追求效率,企业发展的过程中,会把工作拆的很细,大家就像在流水线上工作,在每个节点把价值最大化,最终让整体持续高效率的输出,但是作为这条线上的流水线工人,有必要从更高的视角看自己,否则得出的结论往往会比较狭隘。

《扫黑风暴》有感

看电视很久了,从小就看,不过结合小时候的电视剧题材,再对比最近几年热映的题材,风格变化挺大的,尤其是官场相关的剧。

最直观的感受就是:尺度在变大。

黑恶势力,一直都存在,但是这些题材相关的剧,敢演,敢拍,能放映却不多。

从《人民的名义》,到电影版《扫黑》,再到最近的《扫黑风暴》尺度一部比一部大,有追赶韩国片的感觉。

这后面反应的可能正是国家的一些变化。

OneOne

字节有一个比较好的内部沟通策略,OneOne。

具体就是每过一段时间,你的直属领导以及大领导,都会找时间跟你进行一对一对话,对话内容比较灵活,比如这段时间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,自己的一些想法,关于团队的一些看法,另外,领导也会针对自己提出一些建议期望等。

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形式,加强对彼此的了解,也给员工一个与领导定期交流的机会。

实际上领导都鼓励大家有事直接找他聊,但是大部分人并不这样,很多问题也都是 OneOne 时才聊,所以 OneOne 是一种机制,为团队管理者提供了与员工的交流机会。

之前微博也有一对一,但是频率比较低,一年可能不到两次。

当然,这其实也取决于个人,如果你主动,你完全可以随时去找领导谈。

对此,我个人的一个感悟就是:要主动,不论有没有 OneOne 这种机制,在实际工作中,都应该主动找机会跟领导去聊,比如个人的工作状态、遇到的困难以及工作中的想法,而且,领导大都喜欢你主动找他聊。

不过反过来看,其实很多时候,就怕工作中没什么好想法。

订阅

文章会在每月末发布在公众号以及博客,其中的片段会更新在 即刻 客户端,搜索「咕咚同学」“即刻”关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