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在 inbox 中看到了一个之前的读书摘抄,但对其中的一些内容有一些疑惑,所以就把摘抄给了 ai,让 ai 给我答案,它给的答案完美解决了我的疑惑,这句书摘是这样的:
要当个讲理的人其实很容易,不管你想做什么事情,你都可以帮自己找到或编出一个理由。#读书/象与骑象人
然后我把这句话给了 AI 他这样回复:
这句话来自《象与骑象人》这本书,它告诉我们,人们总是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化的解释,无论这些行为是出于本能还是经过深思熟虑。这反映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,我们的行为往往受到潜意识冲动(象)和理性思考(骑象人)的共同影响。在日常生活中,意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,以及如何更理性地做出决策。如果你对这本书或者这个话题有更多的兴趣或问题,随时可以问我。
接着我问:
那怎样定义一个人是否真的讲理,人要不要讲理
它给出了答案,解决了我的疑问:
“讲理”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在思考和行动时,能够基于逻辑、事实和理性原则来做出判断和选择。以下是一些定义一个人是否真的讲理的标准: 逻辑一致性:讲理的人在思考问题时,会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,不会自相矛盾。 事实依据:讲理的人会基于事实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,而不是仅凭个人情感或偏见。 开放性:讲理的人愿意听取不同意见,对新信息保持开放态度,并愿意根据新的证据调整自己的观点。 公正性:讲理的人在评价问题时,会尽量做到客观公正,不受个人利益的影响。 沟通能力:讲理的人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,并且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观点。 至于人要不要讲理,这是一个哲学和伦理学的问题。从社会和谐和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,讲理是非常重要的: 社会和谐:在一个社会中,如果大多数人都能够讲理,那么社会关系会更加和谐,冲突和误解会减少。 个人成长:讲理有助于个人发展批判性思维,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,促进个人心智的成熟。 决策质量:讲理可以提高决策的质量,因为它鼓励> > 人们基于全面的信息和深入的分析来做出选择。 然而,人的情感和直觉也是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完全理性的决策可能忽视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。因此,一个真正讲理的人也会认识到情感和直觉的价值,并在适当的时候将它们纳入决策过程中。
个人理解:其实讲理有迷惑性,很多时候个人以为的讲理并不是真真的讲理,很多时候自己凭借直觉或者感性去做了某个决定,然后再去找理由支撑自己的行为。也就是感性在先,理性在后,理性这时为感性服务,去帮感性找理由。
要训练自己,知行合一,就要更多的让理性去指导自己的行为,而不是通过感觉去做事,就像 AI 给的答案所说:
“讲理”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在思考和行动时,能够基于逻辑、事实和理性原则来做出判断和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