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Box 笔记从上线到现在已经整整有三年,关于 inBox 的定位,从一开始就很明确是一个本地笔记软件,用来快速捕捉我们大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,所以 inBox 做到了打开就能记录,并且将输入框做的很轻量,交互设计也是类似聊天输入框,输入完发送后,笔记就发送到上方,
除此之外,inBox 还做了各种快速记录的入口,比如长按 App 图标记录笔记、桌面小组件记录笔记、系统磁贴入口记录笔记,这些都是为了更快速的记录灵感。
后来还开放了 API 能力,这样任何三方软件只要是调用 inBox 的开放 API ,就可以将对应的内容发送到 inBox 笔记中,比如纸间书摘(书摘 App)、慢读(稍后阅读 App)等,都支持将对应 App 中的内容发送过来,另外,我自己也开发了一个网页插件,可以在浏览器中快速将灵感进行记录。
以上这些都是为了更方便、更简单的记录,笔记软件作为我们的工具,我们的大脑外部存储,记录的步骤越少越好,这样记录的效率也就越高,记录成本也会越低,有句话叫记录即写作,写作不一定是要出书做传,只要写下来,就是一种写作方式,记录的多了,从我们过往的记录中,就可能洞见不凡。
不过这个过程中,inBox 也面临着一些困惑。
不同人对软件的定位不一样,有人用来写笔记,有些人用来写日记,还有人用来做待办,还有人用来写大纲笔记,等等,因为使用方式不一样,所以总有各种用户需求被提出来,我之前一直坚持一个方向,即卡片笔记+定期整理回顾,我想 inBox 里面应该记录的都是高质量的笔记,也开发了诸多功能用来更好的做卡片笔记,比如标签、双向链接、批注等,但我自己实践的时候,也会有同样的困惑,有时会记录一些碎碎念日记,这会降低卡片的信息密度,我也不想单独去在其他软件中单独记录其他类型的笔记。
所以后来我想到了盒子的方案,也开发了盒子功能,不同的盒子去记录不同类型的内容,不过目前我个人更多是把 inBox 当做一个收集工具,我会用 inBox 收集我的个人灵感,比如写作灵感、App 灵感,好的点子,也会去收集看到的一些好的帖子等等。
关于后期 inBox 的方向,我会继续坚持做好本地笔记工具,主方向还是要做一个小而美,轻量级的本地记录工具,同时会去支持一些其他类型的笔记操作,比如长文笔记、日积类的支持,不过前提都是不让 App 变的复杂臃肿,这在我之前的实践过程就是如此,我一直坚持的一点的就是要让 inBox 编辑器尽可能的简单,操作尽可能的少,但同时增加功能的伸缩性,会提供一些高级功能设置,对编辑区域做一些定制,以便满足特定类型笔记的操作。
另外,一个困惑是 inBox 做到了轻松记录,但是归纳总结,整理输出几乎没做什么支持,这个我一直认为 App 能做的有限,归纳总结还是需要人工定期去做,光靠软件不现实。
不过现在有了 AI,这块可以去探索,如何让 AI 帮助做归纳、做总结整理,后面我也会继续探索 ~
好了,今天的咚记就到这。
我是咕咚,软件工程师,一个独立开发者,inBox 笔记作者,每天我会在咚记中分享自己的开发思考和日常感悟,欢迎关注。